翰高资讯


联系我们

北京区

电话:010-61676259
邮箱:hg_china@163.com
地址:北京市怀柔区凤翔科技开发区
         北晨路6号
翰高新闻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 翰高资讯 > 翰高新闻
胡明哲 | 岩彩静物画技法连载(一)
来源:翰高集团   时间 :2022-08-08


编者按:近日,看到胡明哲教授的两本书,一本是《胡明哲岩彩人物画技法》,一本是《胡明哲岩彩静物画技法》。这两本书出版于2002年,屈指算来,到如今已是整整二十年。二十年,是一段长长的流动的光阴,长到足可以容纳艺术家创作理念的多次更新。然而,细读这两本书,它浓缩了胡明哲教授2002年之前岩彩画的创作技法和心得,这个“之前”也是一段长长的流动的光阴,可能要回溯十年,甚至更长时间,镌刻着她过去创作的印迹。“岩彩”特指一种材质,却没有特定技法。不同的艺术家根据自己对于岩彩材质的认知以及表达的内涵,原创技法。即使是同一个艺术家,在艺术历程之中,随着认知的深化,绘画方法也会改变的。所以,理解一个艺术家何以至此,往往要观看其流变轨迹。至今读来,或许这两本书对于岩彩画初学者仍有很多启发和借鉴意义,故在本平台以连载的方式向大家推出。



01.jpg

胡明哲


岩彩艺术家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上海美术学院特聘教授

中国美术家协会综合材料绘画艺委会副主任




岩彩静物画技法

文/胡明哲



02.jpg

《角落》之一 纸 岩彩 箔 116.7cm x 91cm 1998



序 近几年,我的创作思路和创作状态发生了根本的变化。那就是——创作于我,由严肃变为轻松,由认真变为随意。很久以来,“创作”这一词,在我心目中十分神圣而重大。创作中的我脱离自己正常生活状态,严肃而认真像做别的什么事一样。特意地去搜集素材,反复地推敲草图,最终选择一张“最好的”,然后集中精力放大制作。

现在,似乎再也不想去“创作”什么了。因为,画画已成为自己的生存方式,作品也只不过是一种生存手记。把一点一滴的、真实而自然的、一闪即逝的感动,用自己的方式凝固下来,使自己的精神有所寄托;同时,也为了满足自己求知求索和体验未知的欲望 。甚至不知道以后的自己会追求什么。当一种方法相对驾轻就熟了,就会感到厌倦,无论为其曾付出过多少心血,即使理性上十分明白继续下去的好处……

相反,十分喜欢试验状态,喜欢不成熟和不定式。因为我的创作激情往往产生于这种初次体验和失败风险之中。似乎惟有此时,才可以保持敏锐感觉,才得以较量聪明智慧。

这里介绍一下基本的创作思路。

作品创作记录



█ █ 《 静 物 》2000-2




03.jpg

《静物》2000-2 亚麻布 岩彩 65cm x 53cm 2000



以前作画多是在白底色上慢慢画成,而现在不知为何总有一种冲动想在黑底上画画,这是其中一张。黑色其实很托色,把颜色放置在黑上与放置在白上效果完全不同,这幅画中我试图把各种不同肌理不同色相的岩彩以不同方法放置在黑底之上,再寻找其对比和谐之秩序。其中,细细的黄线不是用笔画的,是先辅黄色基底,其上涂黑色颗粒,半干之时用刮刀刮出的纹样。




█ █ 《 黑葡萄 》



04.jpg

《黑葡萄》 纸 岩彩 30cm x 30cm 2002



超市里买回一包黑葡萄放在桌布上,美得让人舍不得吃掉,于是我画很多张水彩。水彩工具最便利,所以常常以此记录自己的感受。目的只是即兴地记录,并没有其他用意,也不是做大画草图。这种记录十分重要,它似乎记录下一种情调、一种感觉、一种关系。即使画了之后不再翻看,也像输入脑海中的软件,可随时调遣,在大的创作中,在即兴构成时都会不知不觉地浮现。(附图 A B)




05.jpg

图A


06.jpg

图B




画室中放着很多涂过底色的画板,画布。过去总是集中精力画完一张再画一张,而现在则是东一张、西一张,全部未完成时。今天这张添两笔,明天那张改变个关系……不知哪一天完成,也不知哪一张成功。每次买一批画板,做一批画布,一次性涂底,涂时完全无目的。有时想满足自己胡涂乱抹的欲望,有时则是剩了颜色扔掉太可惜,于是作底。想画什么之时,就在这些涂过底色的画板画布之中寻找“碰撞”。

这一次因为要按步就班画步骤,同时决定色彩以黑白为主,所以选择这一张动荡不大的蓝底色。(附图 C D )



07.jpg

图C


08.jpg

图D




第一第二遍底色往往是水干色涂成,肌理比较平薄,所以要再涂1-2遍粗颗粒肌底。颗粒状岩彩加胶加水,用排笔平刷于画面之上。可以是单色,也可以混色。因为是基底,所以胶份要大些,防止脱落。越到表层,胶份要渐少,这是因为胶色发黄,影响色感。(附图E)



09.jpg

图E



混色时最好是用干调法。即把岩彩干燥着混合,然后再加胶水。岩彩加胶水后会变得极重,干后又会恢复得很浅,所以,“分别加胶再混合”往往是辞不达意的。这是我失败过多次后突然悟出的经验 ,即“干燥着调和”。

在做好的底色之上,用粉笔勾形,基本合适即可,不用认真推敲。因为制作过程中常常要走形,尤其是细节,所以找形的工作一般放在最后而非最初。岩彩特性是有遮盖力并且颗粒大,所以,材质之美在严格限定的狭小空间中,在累赘的细节堆砌之中,变得极其蹩脚,毫无美感可言。岩彩之美需要一个博大的胸襟——给他一方土地,任其舒展地自由地流淌吧,沉淀吧!大方的,痛快的,浓郁的,为此,必须扩大空间、简约形象,起稿也只是大概齐即可。

粉笔勾形之后画黑、画白。

黑是水干黑,上面又贴了些碎黑箔。本想把黑箔闪亮质感保留到最后,但没有成功。空出来的底色作为灰色块。

无论大画小画,有稿无稿,这一步黑白灰布局最好不要省略。因为这是支撑画面的骨架。创作中我体会到,无论颜色多花,肌理多杂,只要黑白灰骨架不乱,画就不乱。(附图F)



10.jpg

图F


11.jpg



黑白灰画好之后,一般要把基本色块大大小小都画一遍,这一张因色彩简单,所以省略了。有些细节也在这时画一遍,有的最终保留下来,但大多数会被再次遮盖或补充添加。在大画创作中,这一步很长很慢,并可以容纳各种技法,如拼贴、压印、刀刮、滚子滚……目的都是一个: 使一个色块,尤其是大色块不空洞 ,不浮泛,有可读性。岩彩不再在意自然形象之生动情趣 ,而还原为平面上的色块关系,那么由物象的生动要转化为语言自身的生动,即形、色、肌自身要丰富,并使其相互对比生成情趣。

这张小画即使只有黑白两色,也不能简单了事。我设计:白的质感流动 ,黑的质感晶莹,为了不使其相互脱节,在白的部分里也预先埋下粗大黑颗粒,因其质地粗大,最后即使完全遮盖,也会浮现出来。这一步要画许多遍 ,或者确切地说,是调整了许多遍。(附图G)



12.jpg

图G


最后,进入细节。

葡萄部分用紫色的粗颗粒,感觉着找形,似乎早已远离原稿,只凭画面感觉和心目中葡萄的感觉了。用冷暖两种细颗粒的绿色画葡萄梗,至此画面基本完成。

这张画很小,又有画步骤的精神负担,所以画的比较稳,比较快,没有折腾。而真正的创作,尤其是大画,中途都要有很多变动,面对这些变动之时,我认为有一个问题十分重要:“如果把制作时心理感觉用一个字概括的话,过去可以说是‘入’,而今日可以说是‘出’。传统精神讲‘力透纸背’‘三矾九染’,这似乎是把自己的感觉渐渐地注入画面,而现在,则是在纸上‘呼之欲出’。所有材质,一切痕迹都有性格,都有价值存在,我的任务只是利用和摆布它们。即使很多不能一次性到位的地方,第二遍、第三遍也只是局部添加,交错补充。画面不再是从粗到精逐渐完成的旧意义了,而变成了不同材质,不同色块,不同用笔,不同处理的上、下、左、右层面叠加的立体空间。每层都注重‘出’而非‘入’。这好似构成般的织锦及散点状的锦上添花。”



1997创作日记





█ █ 《 远方来信 》



13.jpg

《远方来信》 纸 岩彩 箔 50cm x60cm 1998



“友人从远方寄来一封信,大大的,硬硬的。打开一看,是一枝花叶和一句话:‘我家的金木樨又开花了,把这束清香寄给你。’ 我的眼睛立刻湿润了,仿佛又回到大洋彼岸那个小院,那棵树下。捧着这封信,像捧着友人的心,真想马上把它画下来为自己留住这份美好。……画室中常常有已做好底色的画板,我选择了一张斜斜地贴着金箔的画面,随手用铅笔勾勾形状就开始了制作。我从未把实物直接贴上过画面,这样做会有什么效果?确实有些耽心。但是我太想把眼前这一切直接变成自己的作品了,也不知是为什么。于是,就把叶子、干花以及信封的一部分全部贴在画面之上。画面也经过了不协调的过程,而最终构成了相对的完整。我不管别人如何评价它,我只是觉得终于把午后阳光下收到远方来信的感觉固定了下来。”


1998创作日记



《胡明哲岩彩静物画技法》 未完待续......

本推文摘自文献:《胡明哲岩彩静物画技法》 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2


编辑:袁玉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