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高资讯


联系我们

北京区

电话:010-61676259
邮箱:hg_china@163.com
地址:北京市怀柔区凤翔科技开发区
         北晨路6号
翰高新闻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 翰高资讯 > 翰高新闻
胡明哲 | 岩彩人物画技法连载(二)
来源:翰高集团   时间 :2022-08-01

编者按:近日,看到胡明哲教授的两本书,一本是《胡明哲岩彩人物画技法》,一本是《胡明哲岩彩静物画技法》。这两本书出版于2002年,屈指算来,到如今已是整整二十年。二十年,是一段长长的流动的光阴,长到足可以容纳艺术家创作理念的多次更新。然而,细读这两本书,它浓缩了胡明哲教授2002年之前岩彩画的创作技法和心得,这个“之前”也是一段长长的流动的光阴,可能要回溯十年,甚至更长时间,镌刻着她过去创作的印迹。“岩彩”特指一种材质,却没有特定技法。不同的艺术家根据自己对于岩彩材质的认知以及表达的内涵,原创技法。即使是同一个艺术家,在艺术历程之中,随着认知的深化,绘画方法也会改变的。所以,理解一个艺术家何以至此,往往要观看其流变轨迹。至今读来,或许这两本书对于岩彩画初学者仍有很多启发和借鉴意义,故在本平台以连载的方式向大家推出。



01.jpg

胡明哲


岩彩艺术家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上海美术学院特聘教授

中国美术家协会综合材料绘画艺委会副主任




岩彩人物画技法


文/胡明哲




作品创作记录





█ █ 《 听 》



这幅作品的主题是饱和浓郁的红色;用碎衬托出整,用扭曲多变的线,对比出基本形明确的面。画面强调平面性及左邻右舍语言关系,空间处理上更加有意识强调了实而非虚。

背景的地毯是以色彩不同、粗细不同的晶体颗粒,一点一点凭感觉变化着点成,点成一片密集而色感丰富的肌理托出其他平展之面积。



02.jpg

《听》 亚麻布 岩彩 箔 194cm x 133cm 1999



脸及皮肤的灰褐色,是学生们下乡,在山里捡回石片亲手做成岩彩送给我的,画上去色感恰到好处。岩彩其实随处可见,尤其是灰雅的土灰、土黄、土绿、土红。学过岩彩的学生,下乡写生常常多了一项内容,那就是采集一些自己喜欢 、石质较软的石块带回来自己做岩彩,别有一番情致。


03.jpg

《听》局部



现在,画面中最难画的并非是人物,尤其不是人物的脸。脸部常常是画面中用心最少部分。最难画的是色块之间的微妙关系,恰到好处又不死板,厚涂多遍还能保持随意感。这需要多种技法尝试和绘画的经验。


04.jpg

《听》局部



此外,岩彩色粉虽然可以调和,但我尽量用其自身的本色,设计色彩创意时也是尽量从限定出发组合色彩关系。即:先看自己手中有几个什么色,怎样搭配它们好看,由此出发设计画面色调。这幅作品中的颜色,调和成份极少,而是尽量展现材质自身的色彩美感。




█ █ 《 白日梦 》


05.jpg

《白日梦》 亚麻布 岩彩 220cm x 155cm 1999



《白日梦》的主题是错落上升之方格。开始还设计了其他形状作陪衬,但最后为了突出主题全部使其模糊化了。

画面中两侧的白色块,本想画得十分轻松飘逸,所以设计为窗纱,但无奈力不从心,怎么画也不成功,走投无路之中,用整张的大白纸贴在画面上,却一下子感觉很到位。为了统一,把下面沙发上的白色块也变为贴纸。



06.jpg

《白日梦》局部



中心部位的书本已画好,但是为了与大面积贴纸相呼应,也为了与衣服及皮肤的“绘画性”成对比,就把白纸剪碎后贴了上去。岩彩绘画使我打破了“手绘”的神圣感,只要画面自成谐调,只要最后的视觉效果是出自内心的追求,任何技巧、方法都可以。确实,现在我常常感到贴的效果往往比画的好看。



07.jpg

《白日梦》局部




窗帘由“画”改为“贴”,那么画面肌理也由“虚”变为“ 实”。这样又要重新调整语言关系 。具体说就是窗外的绿叶要由“实”变为“虚”。精心设计和画好的绿叶,在百般犹豫之后还是咬着牙以泼彩方式盖上了。

岩彩画创作过程较长,各种色彩材质美感也很难完全人为控制,所以制作过程中从始到终要牢牢地把握住整体构成关系。这种整体构成指创作中的抽象思维状态。即:随时调整诸语言因素的结构关系,使其有机地排列成趣并形成精神的意味。


08.jpg

《白日梦》局部



岩彩绘画拓宽了语言的宽度与深度,因而也相对增加了构成的难度,更重多层次配置语言关系的智慧性。画面中每一因素、每一感受都无所谓好与坏、对与错,只是看其相互间能否形成相互参照的美,能否融汇在画面整体的生命状态之中。在画家与画面的互动关系之中,理性与感受慢慢地交融,生成画面并渐入佳境,绘画全过程却充满未知的神秘与期待的热望。这正是我喜欢岩彩画的原因。




《胡明哲岩彩人物画技法》 未完待续......


本推文摘自文献:《胡明哲岩彩人物画技法》 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2



编辑:袁玉珍